他从草天一色的牧野走来,又向含情的大草原深处走去。他走了,彩虹为他致意,长歌为他萦回,哈达为他深情,金风为他呼唤。他走了,钢城记着,青城记着,黄河记着,草原记着!他走了,草原的路有多长,人民对他的眷恋和企盼就有多长。他是谁?他叫牛玉儒,一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一位百姓心中堂堂的共产党人! 他乘着蓝天白云远去,却把爱民为民的英名和党的浩浩恩德留给了草原,留给了一座座青春的城市,留给了一个个热泪浸透的心田。怀着浓浓的回忆和崇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牛玉儒同志的情怀世界,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他的人格魅力。 王玉海、郝东升等200多名出租汽车司机身穿素服、胸戴白花也来了,他们想再看看曾经关心体谅过他们疾苦的好书记。这些平素很少流泪的“的哥”,这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悲痛的泪水夺眶而出,站在牛书记的遗像前久久不愿离去。 当护送的车队驶来时,他们庄重地举起右手,满含泪水向敬爱的牛书记致以崇高的敬礼,为他们心中爱戴的好书记站好最后一班岗!一位从早晨6点就静候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门口为牛玉儒同志送行的离休老干部,看着有那么多群众为牛玉儒送行,情不自禁地说:“人活一生,无论金杯银杯,都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呀!” 10多位呼钢等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手捧着鲜花唤着牛书记的名字,他们说:“牛书记呀,您为我们解决了那么多生活问题。我们日子好过了,可您连一句谢谢的话都没听就离我们而去,我们过意不去呀!”内蒙古医学院一附院一位老专家动情地说:“我在医务界干了这么多年,生离死别的事情见得多了,可这样的场面我没见过。这哪里是在送别,这明明是为一个伟大的生命而礼赞!” 多年未经历过的悲伤,多年未见过的壮别,人们在流泪,人们在惋惜,人们在思念,人们在呼唤。而今,牛玉儒书记去世已经三个月了,可他的名字在百姓心中却越来越响亮,形象越来越高大。他成了人们赞美的主题,他成了一座城市的骄傲。一位从沈阳来的钳工陈师傅说,我第一次来呼和浩特,车上车下尽听人们讲牛玉儒,让我好感动。呼和浩特市出了个有人情味儿的牛书记,这个城市真美、真光荣! 他来自人民,又回归人民。他当官不忘本,心柔如水,激情燃烧,把满腔的忠诚和无穷的创造力倾注在事业的追求中,把对振兴草原的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天职写满鲜红的履历。 这是一条清晰而深刻的人生轨迹:牛玉儒同志1952年11月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个蒙古族干部家庭。他7岁丧母,被寄养在乡下的二叔家。贫寒的家境磨炼了他刚毅的性格,孕育了他平民的情结,成为他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之源。父亲是原哲里木盟五金公司的副经理,家庭的影响熏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为他世界观的形成注入了健康的元素。197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蓬勃的朝气,坚定的理想,给牛玉儒扬起了青春的风帆。 他先后担任通辽县莫力庙公社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秘书、自治区纪检委秘书长、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包头市市长、自治区副主席,2003年4月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参加工作34年,其间在领导岗位上奋斗了近20年。他在风雨中搏击,在实践中成长,锻造出坚强的党性和超凡的执政能力。他常说:“我是农村出身的穷孩子,是党和人民把我养育成人。我们不是谋着做大官,而要谋着做大事,要做受人民拍手称快的好事、实事。其实,有为才有位。所以我们要生命一分钟,敬业60秒!”牛玉儒认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比天高。听从党的召唤,坚持顾全大局,准确把握自己的位置,担任什么角色就履行什么职责,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但必须到位。担任秘书长时,他协调上下左右,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高效运转付出了创造性的努力。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时,他坚持从抓项目建设和规划编制入手,在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库的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和运作,争取到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认真组织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让西部大开发给内蒙古经济建设挂上“高速档”。他多次率团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国外招商引资、经贸洽谈,2002年超额完成了“引进国内资金200亿元,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2亿美元”的工作目标,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包头是一座钢铁的城市、雄浑的城市、挑战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要建设好包头、首先要热爱包头、美化包头、强壮包头、献身包头。这是牛玉儒1996年11月出任包头市市长的一番感慨,也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激情诠释。他任包头市市长时,包头市的企业改革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出现了职工下岗、企业破产、效益滑坡、市场流失等矛盾和问题。在市委的领导下,牛玉儒坚毅地走进包钢,走进包铝,走进包头矿务局,走遍了全市所有中小企业。面对社保解困的重压,他说,宁可少上几个工程,也要保证下岗工人的生活。他在市委的支持下断然把当年1500万元的下岗保障金的预算,再次追加2000万元用于支付发放。在石拐区的沟岔边,他对资源步入贫乏的包头矿务局的现状深表同情。他说:“包头矿务局为包钢和包头的建设发展立下功劳,眼下煤矿工人有困难,政府不能不管!我建议部分人员分流转移,搬家进城创业发展。”就这样,他出面帮助矿务局在包头市昆区阿尔丁大街南端协调420亩土地,建起了“阳光小区”,使1200户矿工住上了亮亮堂堂的楼房,让他们在包头的大市场、大企业中,找到了再就业的岗位。就这样,全市8万名下岗职工都先后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走出困境的下岗职工们来到包头市政府门口放鞭炮感谢牛市长。牛玉儒同志向大家致礼,他说:“关心困难群体是政府的责任,义不容辞!我要和大家共同把包头的事情办好!人民市长为人民,这是我的政治责任,也是我的职业道德!” 包头的国企出路何在?牛玉儒一针见血地提出,改革是企业的唯一出路和活路!为了降低企业过高的负债率,牛玉儒同志多次带队进京,争取国家将包头列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并对6户企业实行了债转股,累计金额48亿元。牛玉儒同志从改革中给包头要回政策,要回机遇,更要回了思路。 有一个优化企业结构的故事,在包头企业界被传为佳话。当时市属企业连连瘫痪,而雪鹿啤酒厂却能按时发出工资,还能每年为市里上缴两三万元的税金。可是牛玉儒竟提出要雪鹿与区外大企业联合。当时不仅企业反对,在市领导班子内部也很难得到认同。 啤酒厂的老职工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牛市长进厂讲的那番话:啤酒厂虽然目前还能生存,但设备老化,产量停滞不前,市场范围很窄。就像大风大浪中的小舢板,如果不尽快挂靠到大船上,迟早要被大的垄断集团吞没。他说:“啤酒厂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借大船出海!” 牛玉儒亲自出马,数次赴京为雪鹿找“婆家”,与当时已经在深圳上市、正雄心勃勃进军世界啤酒十强的燕京集团主动接洽,终于促成雪鹿与燕京的联合。燕京以51%的股权对雪鹿控股之后,立即斥资7000万元对雪鹿老化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自从雪鹿啤酒前面加上“燕京”二字后,口感变得清爽了,泡沫也细腻挂杯了,销售量直线上升,并迅速成长为内蒙古啤酒行业的“龙头老大”。燕京雪鹿有限公司一位副总说:“如果当时不是牛市长力主让我们及早搭上‘燕京’这条大船的话,‘雪鹿’早就破产了!” 正是牛玉儒同志思想超前,敢为人先,带领企业职工闯关夺隘,抓大放小,才成功地组建了包钢稀土集团等10大企业集团,成功推进了稀土高科、明天科技、华资实业、钢联股份、北方重汽等企业股票上市。绝大多数小型企业、集体企业完成了转制,走向了放开放活、民有民营,为增强全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在抓包头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牛玉儒遇到两个必须拆除的“城中村”———赵家营子和曹家营子。这两个“城中村”不仅在外观上与现代化城市格格不入,而且村内污水成河、垃圾成堆。不少村民们把自己的房屋租给良莠不齐的外流人员,以至这里又成了治安复杂的地方,拆迁改造这两个“城中村”已势在必行。然而难度很大,多次决定拆迁都没有成功。牛玉儒同志不怕捅“马蜂窝”,也不怕因此而丢了“乌纱帽”,下决心一定要破除这两个“老大难”。他开始三番五次往这两个村跑,了解村民的想法,并和村民们交换意见,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刚开始拆迁,个别人就跑到呼和浩特市和北京上访告状,扬言牛玉儒拆迁改造曹家营子和赵家营子是为了扶持小舅子的彩砖厂。不明真相的群众大门紧锁,不与合作,形成了一个紧张的僵持局面。正在这时,牛玉儒又来了,他走进了一位老党员的家,屋里的空气也紧张起来,大家都不说话。只见牛玉儒把鞋一脱,坐在了炕上。他笑嘻嘻地对女主人说:“给我倒碗水喝。”一句话拉近了与村民们的距离。多次进村调查,已经摸清了村民们的“心病”,他郑重承诺:保证合理补偿,保证新村建设规划不变,保证不让农民们吃亏!”一席话说到村民们的心坎上。仅一个月,曹家营子、赵家营子拆迁完毕。拆迁开始,牛玉儒把目光投向外地的招商引资上。他听说北京锡华集团有开发意向,正在发烧的他输完液就飞到北京参加谈判。他纵论远景,细谈项目,神采飞扬。当谈判完成,他却休克在签字桌旁。在场的人惊叹:牛市长是在拼命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