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记焦作市武陟县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在富

发布人:范小平  发布时间:2010-02-28   浏览次数:177

这是一座乡村中的都市。有中国农村第一高楼之誉的16层住宅大楼在沃野上拔地而起,乘坐宽敞的电梯登上楼顶眺望,但见近处现代化的住宅楼群毗邻而立,老人们在冬日的阳光下悠闲地散步聊天,孩子们在公园里欢快地嬉戏,学校体育场上篮球比赛热火朝天,占地40亩的水上游乐场正在紧张施工之中,一派祥和、富足景象。远处的造纸厂、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电力电缆厂、汽车弹簧厂、塑胶厂、面粉厂等十几家大型企业高大的厂房鳞次栉比,载货汽车络绎不绝。在高大的建筑群一隅,依然保留着两座当年村民们居住过的低矮的平房和第二代两层小楼房。这一切,浓缩着西滑封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农业走向工业化,从乡村走向城市化,团结拼搏、务实创新、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历史进程,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高层住宅楼8层一家居民住宅中,120平方米四室一厅的房间光线明亮,电话、闭路电视、煤气、供电、中央空调、互联网一应俱全,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女主人宋白见一边热情地邀客人入座,一边热情地介绍说西滑封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一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二是党支部的作用大,老支书王在富可是出了大力的啊!

从执政能力上加强支部建设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西滑封,相传为春秋战国时代滑国贵族的封邑,当是富庶之地。然而,在西滑封村人世世代代的记忆中,西滑封一直与贫穷为伴,是武陟县有名的穷村。1949年解放时,村里划分成分时,竟没有一户符合中农的标准。

1959年8月,31岁的王在富临危受命,以预备党员提前两个月转正的身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歉收,饥馑遍地。王在富暗暗下定决心:共产党员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定要带领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生产自救。王在富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到黄河滩割水红芽,晒干后碾成粉,分给全村群众煮食充饥。这之后,为了全村耕地能够旱涝保收,王在富带领全村青壮年,往返20多公里,从沁河滩上运来了3000多立方米黄沙,把土地翻了一尺多深,硬是把干了像铁蛋,湿了是泥蛋,不干不湿是肉蛋的胶泥地改造成良田。带领大伙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一鼓作气打了12眼机井,做到涝能排、旱能浇。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科学种田,王在富和7名党员干部,用了8天时间,往返上千公里,到河北省邯郸地区何横城村学习作物套种技术。在王在富的带领下,西滑封村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亩产大大提高,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还年年向国家交余粮,成为当时新乡地区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从此,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党支部成为全村人心中一面鲜艳的旗帜。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王在富召集支部一班人议事。他说:如今吃饭的问题是解决了,但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时光,光靠土里刨食不中,必须发展工副业。支部一班人很快统一了思想,大家分头行动,把在外谋生的小手艺人一一请回村,相继办起了小鸡孵化房、酱菜坊、油坊、弹花坊、砖瓦窑场等工副业。上世纪80年代,村党支部在深入分析企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及时转舵,淘汰小作坊,建起印刷厂、食品加工厂、板材厂等一个个颇具规模的集体企业。到上世纪90年代,为了改变工业布局,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村里把集体收入的80%反哺企业,对造纸厂、电缆厂等老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先后建起面粉厂、洗衣粉厂、汽车弹簧厂、塑料管材管件厂等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把过去的多路军组建为集团军,1991年组建了全省农村首家集农工商为一体的黄河集团公司,确立了突出主导产业,培植龙头骨干企业,一业带动多业兴的指导思想,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1994年,正值西滑封村的发展日益兴旺发达的时候,王在富却主动提出辞去村党总支部书记职务,大家一时难以理解。王在富坦言:创业难,守业更难,再创业更是难上加难。我今年已经66岁了,党的事业,西滑封村的发展,需要有文化、懂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人,不然,会误了咱们的事业。

王在富想到了两个接班人:一位是王孝江,从本村出去当兵,在部队当过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1989年转业到焦作市,任一家企业的党委副书记;一位是王学峰,在村里当过党支部副书记,提干后到公社和县里工作,时任武陟县土地局局长。他们是西滑封村土生土长的人才,在外磨炼多年,政治上成熟,思想品质好,经验丰富,懂现代企业管理。把西滑封发展的重担交给他们,一定能更上一层楼。老书记的提议得到全村党员和村民的赞同。经上级党委批准,王孝江和王学峰辞去公职,回村分别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和黄河集团公司总经理。经总支和群众的挽留,王在富继续担任黄河集团董事长。

王孝江、王学峰回村后,没有辜负老支书和全村人的期望。王孝江提出科技兴村战略,从全国各地引进3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术人才,并委以重任,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王学峰组织实施了成本核算法,盘活了千万元资产,为集团公司的腾飞打下了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周边不少村的乡镇企业纷纷倒闭,西滑封的经济发展不但没有滑坡,13家企业家家实现产销两旺。2003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上缴税金18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400元,经济收入自1998年以来每年以30%的惊人速度递增。

面对此情此景,王在富脸上露出宽慰的微笑,逢人就说:一代更比一代强嘛!就在这时,王孝江和王学峰提出了交棒给年轻一代的请求,理由是:我们也都是50多岁的人了,精力不支不说,知识结构也在老化,村里一批年轻党员在企业都独当一面,为了西滑封再上一个台阶,为了早出人才,为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该让他们走上前台了。

2004年7月28日,经党员大会选举,上级批准,西滑封村撤党总支建立党委,年仅40岁的斯美特食品公司总经理王有利担任西滑封村和黄河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与此同时,王在富也辞去集团公司董事长职务。新的党委委员平均年龄比原来减少7岁。

王有利年轻有为,颇具领导才能和经营管理才能。1984年高中毕业后就在村办企业当业务员,入主斯美特食品公司后,短短6年,就使公司年销售收入从几千万元上升到6亿多元,跨入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为集团公司的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其他4名党委委员都是功绩卓著的企业家,黄河集团公司的发展蓄势待发。

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到知识经济,西滑封村党支部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大局为重,置个人得失于度外,从思想作风、知识结构、执政能力上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西滑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发展先进生产力 永远挺立时代潮头

九曲黄河从西滑封村前流过,浪花飞溅,逶迤东去。在黄河集团办公楼前,有一座黄河船夫雕塑:在滚滚的黄河激流中,一位体格健壮的船工稳掌船舵,奋力击水,目光坚毅、镇定而又犀利。有人说,这是西滑封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精神的象征;有人说,这是老书记不甘落后、勇立潮头的生动写照。

王在富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酷爱读书、看报、听广播,他勤于思考,思路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办事有主见,看人看事总是高出别人一筹。早年,村里买回拖拉机、收割机,从没学过机械原理的王在富摆弄几下,就能熟练驾驶。造纸厂筹建伊始,没钱买锅炉,王在富指导大家烧地锅蒸麦秸;买不起烘缸,就买来铁皮自己做;打浆机、网炉等设备都是自己制造的。就这样,用五六万元办成了别人用十五六万元才能办成的事。通过艰苦创业土法上马,西滑封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但是,随着事业的发展,王在富越来越感到仅靠感觉和经验办事越来越力不从心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法制法规的健全、技术标准的提高,必须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加强人才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创育名牌产品、培育和开拓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像在黄河行舟一样,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王在富深知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他在事业最红火的时候急流勇退,三顾茅庐到焦作市和县城请王孝江和王学峰回村主政。王孝江回村后提出人才引进和开发战略,当时,村里和支委有的人有不同意见,王孝江则坚持:如果不引进高层次人才,光靠本村人按老办法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王在富经过认真思考,力排众议,循循善诱大家要有大局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支持王孝江的人才战略,从北京一家外资公司和焦作化学制药厂引进的孟凡友和赵学彬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到斯美特公司后,主持制定了质量管理体系和销售奖励条例,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使产品销售连年翻番。

集团公司用人不分内外,唯才是举,在集团所属企业管理层中,有2/3都是外地人。从王在富到集团领导,每人月工资一直是600多元,直到去年才调整为1300元,而集团公司却用30万元年薪聘请管理人才充实到各企业。村里投资建起专家楼和职工公寓,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斯美特洗衣粉厂投产后,一度成本偏高,质量不稳,村里以优厚待遇从一家国有企业请来一名总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产量翻了一番,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如今,这名总工已在西滑封村安了家。如今,西滑封村外来工已达4000多人,年工资总额1800万元。正是具有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经营管理、技术设备、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西滑封最初兴办的面粉厂、酿酒厂、方便面厂、造纸厂都是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开展的,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在一棵小麦上做大文章。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王在富和领导层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和巨大的风险,必须提高产品等级,形成多元化经营的格局。上世纪80年代,西滑封村抓住国家治理整顿和别人打瞌睡的历史机遇,以人才为支撑,以机制为保证,大力实施项目拉动战略,以增量带规模,以规模增后劲,以后劲促发展。造纸厂从生产黄板纸到白纸,原来年生产能力只有2.5万吨,2003年,村里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碱回收污水处理工程,使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拿到了生产的通行证,既保护了环境又扩大了生产,造纸厂年生产能力增加到7万吨,被评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最佳经济效益100强。投资3000万元,完成方便面厂8条生产线扩产任务,近年又实现中原突围,投资200万元在陕县歧山、湖北的资关、 漯河临颍建立分厂,以满足扩大市场、边贸和减少运输费用的需要。投资1500万元完成电缆厂35千伏高压缆技改项目,投资6000多万元新上热电联产项目,投资8000万元创办华丰弹簧塑胶有限公司,生产50余种车型、140多种不同规格的汽车钢板弹簧,1999年3月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开发的高性能、横置少片变截面NJ10208轿车板簧,结束了中国高级轿车、客车板簧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1998年,黄河集团公司以其雄厚的实力和突出的贡献,名列中国最大经营规模乡镇企业1000家第149名中国最高利税总额乡镇企业100家第83名,2000年,被命名为河南省工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

辞去党总支书记职务后,王在富依然为西滑封村的发展和进步倾注心血。除了外出开会、学习,只要在村里,他都是半夜睡觉,五更起床,每天都到厂里走一走,在每月两次的党员学习会和十天一次的工作碰头会上,他能详尽地说出各个部门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具体、一针见血,令人心服口服。为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村里每年都要组织两次外出考察,请省内外先进单位到西滑封介绍经验,他经常对年轻的厂长经理讲:只有多出去学习,才知道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我们才能找到差距,才不落伍。2002年6月,集团公司邀请全省10多位知名专家召开西滑封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围绕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战略等问题建言献策,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确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集团每年都有新项目投产,每年都有新产品投放市场,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销售收入实现10.25亿元,上缴税金1500万元。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把村民最关心的事情办好

每天清晨,宽阔笔直的村中大道上,人们迎着习习的晨风,或骑车、或结伴而行,说说笑笑地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村里所有劳力都在集团公司上班,彻底告别了过去春种秋收、土中刨食的生活方式,成为新一代的产业工人。被改变的不仅是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也改变了思想观念。

王在富在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钱袋鼓了不弄富,经济搞上去了,思想境界也要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富裕。村党总支把引导村民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上议事日程,把宣传科学、移风易俗纳入村民公约,把每年的4月15日确定为老人节,开展手中有了钱,生活怎么办专题大讨论。结合西滑封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群众进行四对比:新旧社会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比;待遇和贡献对比;自己与先进对比。为了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村里制定《村规民约》,厂里制定《厂规厂纪》,村里还建立了支部委员包厂、党员联户、创十星级文明户等长效机制。村里每年都要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文明车间、文明班组,好党员、好干部、好团员、好民兵、好职工、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户户争创十星,人人争当八好。一年一度的评先成为西滑封人生活中的大事。村党总支大力倡导的廉洁奉公、诚信待人、互帮互助精神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王在富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是廉洁奉公的倡导者和垂范者。王在富当干部几十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办事公道,一身正气,淡泊名利,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王在富认为:入党就是为了奉献,而不是索取。村里刚办企业时,集体没有钱,他刨了自家院中5棵树,卖了300多元钱,交给村里当垫底资金,并明白地告诉大家:赔了算我自己的,赚了钱大家都有份!一席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2001年,王在富被武陟县委、县政府推选为十大经济功臣之首,颁发了50万元奖金,他把5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村卫生院,放着50万元奖金不要,并不是说王在富不缺钱。不久前,他的二儿媳到北京看病,要花费10多万元,可谁也想不到,当了几十年武陟县首富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在富,家里存款却只有两三万元,亲戚朋友好不容易才凑齐这笔钱。王在富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深影响到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在集团公司有一笔额外的收入账,记载着公司和企业领导上交的礼品和现金。公司虽然每年都有数十亿元的收入,有时候需要开着奔驰外出联系业务,但王在富和支委一班人总是住价钱最低的房间,吃饭就到地摊上凑合,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于发展生产。

俺是群众推选的当家人,当家人就得为群众执好政、掌好权,为他们谋利益。王在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1959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到2004年6月辞去集团公司董事长职务,45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1986年,村里经过10年努力,盖成800多间单户独院的新式住宅,全村250户800多人全部搬进两层楼房,世世代代居住的低矮的土坯房成为历史。从1999年起,村里决定投资3000万元修建两幢16层高楼,2000年年底,第一幢高楼竣工,90户农民乔迁新居。住房改革,既圆了西滑封人的高楼梦,又节省了60亩耕地,为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王在富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他一向重视教育,有钱总是花在教育上。在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岁月里,王在富就带领村民到太行山上拉石子,自己烧石灰、烧砖瓦,建起两层楼的小学。1990年,村里花了180万元建起小学和中学;1997年投资129万元为学校购买了电脑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同年,村里投资49万元办起成人教育学校,对不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人进行全员培训,把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和技术尖子选送到大专院校深造,与高等院校联合在西滑封举办成人大专班。通过开展成人教育,西滑封全体劳动者的文化结构有了可喜的变化,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高中文化程度的达65%。

2004年,村里投资1480万元先后进行排污治理,硬化、绿化了街道,并硬化了4条通往邻村的道路,安装了彻夜长明的路灯,造起可同时容纳400人就餐的餐厅,建起了职工宿舍,并筹建双职工家属楼。投资280万元扩建了医院,修建了小康文化中心和绿色大型综合文化广场,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居民实行社区管理,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干部退休有退休金,职工退休有养老保险。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逐月领取250元零花钱,每年组织外出旅游,过节发过节费。凡参加正式工作的在工资以外都有股金、子女就学补贴、就医补贴,全村村民过上了老有养、少有教、病有医、动有场的幸福生活。西滑封村没有暴发户,但家家都步入了小康,人人有工作,户户有存款。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西滑封人的新追求,全村连续20年无刑事案件,无计划外生育,无信访案件。1999年,中央文明委授予西滑封村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西滑封村党总支先后被评为全省先进五好村党支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奔腾不息的黄河滚滚东去。 45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艄公早已白了少年头。但他和全村共产党员创造的业绩,他那大河一样宽广的胸怀像黄河浪花一样永远激情澎湃,永远不会停歇,永远追逐更远的目标。